2018/05/21實習神明手冊 許添盛醫師 新店分處 筆記整理:古証元

上課重點:

01細胞圍繞著電性實相,你往生後只有細胞會結束,你所有的意念、記憶都會變成電性實相保存下來。

 

(p255) 摘錄自第一百三十二節

我提到過,電性宇宙是由「電」所組成,這個電和你們對它的看法非常不同。

(p256) 你們在物質系統感知的電,只是像這些變化無窮的脈動的一個迴響放射,或一種影子形象而已。很多你們熟悉在你們物質系統裡並未以有形物體形式出現的現象,因為這些脈動而有了實相和現實性。

02真正的電性宇宙不是我們以為的正電與負電。

03死後的世界由電性實相所組成。

 

我們已經明白,所有的經驗以電性密碼的形式保留在細胞內,也明白細胞的要素以密碼經驗為中心形成。自我開始了,被內我發動進入存在,被遺傳與環境大大地影響…這個自我繼續存在,隨著它的經驗形成細胞內的密碼資料,建立一個它自己的電性實相。

04所有的經驗都以電性密碼儲存在細胞之中。

05真正的環保是讓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得以保護,只要重新給它這個環境,就會再重新出現這個物種。

06所有生物的基因都以電性實相的方式互通,沒有動物會絕種。

07目的不能讓手段合理化,手段不該觸犯自然的罪惡感。

08判斷好人與壞人,可以依『手段』判斷。

09我們常常花了很多時間、力氣、精力在『自責』上面、對不起誰上面,甚至終身帶著罪惡感,,卻沒有去行動,而這對誰都沒有幫助。

10請你把自責拿掉,當下看看能採取什麼行動。

11請問「自責」與「難過」有用嗎?請看當能能夠採取什麼行動,在當下可以做些什麼。

12我們的遺傳、環境與家庭在自我層面會被影響,但在內我層面是不受遺傳、環境與家庭影響。

13走上修行與覺察的道路,真正影響的是內我,越來越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

 

在任何一點,自我在電性實相都是完整的,就像在物質系統裡,它在心理上是完整的一樣。當然,這包括保留它的夢,以及保留純粹的物質資料。

14賽斯是『肯定自我』,你只要不被自我所綑綁住『不要自我執著』。

15當下的你是重要的,因為人很容易覺得自己不重要。

16自我是珍貴的,內我依賴每一世的自我經驗,當下的你是重要的,一切都是重要的,不執著是重要的。

 

電性系統擁有很多無法在物質系統內感知的實相次元。至今,你們的科學家只能藉由觀察在他們的參考架構內感知到的電的投射,來研究電。當他們的物質儀器變得更成熟時,他們就能夠多瞥見一點這個實相。但是,他們無法在他們已知的參考系統內解釋它,所以會用很多奇怪又扭曲的理由解釋已揭發的現象。

17死後的世界不是用物質的方式讓你感知。

 

此時最困難的就是,暗示電的現實有各種不同複雜度和次元,就像它存在的(p257)樣子,想想你們每個人自己的思想,是由一個獨特的脈衝強度構成,全然不與任何別的東西分享,並想想同樣的話也可以套用在你這一生的每個夢上面;還有,這個經驗全部收集在特定強度範圍裡,而且又是全然地獨特和密碼化;而所有的你總和,存在於強度的一個微小範圍或波段裡。那麼,你就會明白這有多難解釋。

18自我在世界上的經驗都會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19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經驗是被遺漏掉的。

 

同樣的,所有人類的構成也都是電性,而且其他一切,無論是否存在物質之內,除了少數例外,也都在物質領域內。你們的物質領域包含在它自己獨特的強度範圍內,一個微小電性脈衝波段,比起任何一個從整個已寫出或將寫出的樂曲裡隨意選出的音符小上百萬倍。然而,如你所知,這並不是要給你一種徒勞無功的感覺,因為,獨特性有隨之而來的責任

20不同的宇宙有不同的光譜。

21宇宙是一個一個的波段。

22有些物質比我們更濃密或是比我們更寬鬆。

23每個人不論社會價值的高與低,都是獨特的,應該認識自己的獨特性,這是宇宙看待我們的眼光。

24嵌(ㄑㄧㄢ)入,自怨自艾(一ˋ)

 

所有的動作都是精神上的動作,所有精神上的動作都有電性實相。內我藉由改變或穿越你們物質領域的強度而移動。每個新的心理經驗都會打開一個新的脈動強度,在電性系統裡賦予更大的現實性。穿越電性系統內的強度,會在物質系統內產生穿越時間的結果。

25我們是用『強度』而取代時空。

26有時候不是意念產生的時間多長,是當下意念有多強烈。

27創造實相,你下了多大的『決心』、多大的『熱情』,今天所有對自己的意念就變成明天的自己,你的『強度』越強,實現越快,想改變就要從今天下功夫。


 

ch12 轉世、家庭關係與人格

羅勃一直對研究老船有興趣。這興趣似乎並非建立在他的背景上。家族中沒有別人對船舶有任何了解。他兒時也不是住在可能勾起這種興趣的海濱或港口。可以解釋成,這是他在意識上已經遺忘的某事件造成的結果。也可以解釋為,一個前世的興趣。

(p260) 如果轉世的確存在,那麼,必然保留著某種連接一生又一生的知識和身分。不然,至少對我而言,整個理論便毫無意義。這種本我的延續不一定是有意識的,但在某一方面它又必須是我們個體性的一部分。

28魯伯具有心理洞察力。

29轉世沒有你以為的完全不記得,只是你不夠用心去覺察。

30每一世的自己,都具有其他轉世的線索與痕跡。

31某些人跟你特別有緣、有些人你特別討厭,這跟你的不同世的因緣有關。

32你的家庭成員之中,你可能對家庭某成員有前世的虧欠,今世的補償,但過度補償是不對的。

33家庭與人際關係暗含著轉世的背景,讓人予取予求不見得有好處,讓人不公平、不正義對待是造成新的業障。

34前世不管你欠誰,你都不能合理化你被不合理的對待。

35化解業障的方式:『建立界限』、『保留你的立場』。

36人很容易放棄自己的界限。

37自責與罪惡感會不斷的折磨自己與別人。

38自我回來面對是很重要的。

 

上一章未尾的摘錄,應該讓你對於可以達到這種持續身分的一個方式有些概念。在那裡描述的概念中,認為經驗、思想與行動擁有一個每一生累積的電性實相。這份資料是以密碼方式存在,而且從電的角度來看,它也導致了每個人格的創造。當肉體死亡發生時,電性實相仍然保留著

39電性實相就是【靈性】,就是每個人散發出來的靈光、光體。


 

但心理上來說,也必須留一些餘地。這可由賽斯所謂的「內我」來處理,內我是我們自我的一個有意識的內在對等物,在日常生活我們對它很熟悉。按照這個理論,潛意識是內在自我(inner ego)和外在自我(outer ego)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帶。內在自我含有我們前生的記憶,扮演活動的總指揮。潛意識從內在自我過濾一些資訊給外在自我。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每個自我都是有意識的,但外在自我並沒有覺察到內在自我。

40內我是跟強度、價值完成打交道。

41人類圖在講自我人格部分。

42潛意識是內我與自我的緩衝地帶。

43所有的轉世記憶都保存在內我裡面。

44內在自我就是愛、智慧、慈悲、創造力與神通。

 

外在自我所以不處理前世記憶,只是因為這個自我太關心物質實相裡的日常(p261)生活,沒有餘力處理額外的資訊。

45在每次轉世當中,自我要全力以赴的用在物質實相。

46有多少的夫妻會講到內心的感受,我們不常觸碰到內心。

47你一輩子在乎別人怎麼看、社會看你的眼光,你會不快樂。

48當你不需要在乎別人、社會的眼光,你就會找到自己的快樂,只要不去傷害別人,不要侵犯自然的罪惡感。

 

外在自我甚至不關心此生先前的記憶。內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這個概念有點像心理學抱持的次人格觀念。要從日常生活找到一個簡單易懂的比喻來解釋它,也相當容易。

49家庭的每一個人就個別轉世的自己,家庭就是全我。內我知道所有的轉世人格。

50每個個別的自己知道了彼此的存在,轉世就結束了。

 

就像你自己現在擔任各種角色,父母、配偶、社區成員和社會個人,但仍然是同一個人一樣,內在自我也以類似的方式擔任各個轉世角色,但仍然維持身分與方向。有時候,在負擔生計者的角色當中,你可能會忘記自己的社會個人或配偶角色,然後,當你下班回家時才再重拾它。同樣的,當你全神貫注在進行中的那個角色時,你大半會忘記其他的轉世角色。實際上,這一切涉及的是焦點的改變。按照賽斯所說:意識就是本我觀看的方向。

51當你這世忘記前世的記憶,你才能全力以赴。

52焦點的改變。

53太關心你的病改善了,病反而慢好。

54全力以赴去創造,創造之後要改變到其他的方向。

55每天只要發願五分鐘,讓意識層面進到潛意識。

56過度用力就是恐懼。

57越是在意,越是恐懼,越是擔心自己創造不出來。

58花越少時間追求健康的人反而越健康,因為對健康持著簡單而深厚的信念。

59把焦點放在「開心、喜悅」上面,反而容易健康。

60每個碎碎念的父母都有一個悲慘的小孩,越想糾正孩子、越想讓孩子變好,孩子就問題越多。

61忽略孩子的問題,若父母看不慣就把自己戳瞎。

62用很棒的方式取代指責,請停止使用矯正孩子的方式。

63停止任何矯正的動作,把焦點放在正向行為。

64批評孩子不但不會更好,反而會更糟糕,讓孩子更沒自信心。

 

根據這個理論,阻擋內在自我與外在自我之間的通訊,力道可能強到足以壓抑這種資訊,而要存活在一個現在似乎需要它所有資源和知識的宇宙裡,我們的確可能真的必須如此。我們是可能在一連串的自我引導催眠盲點裡,阻擋前世的記憶,就像在正常的生存中,我們只看到我們想看的,而封鎖其他的刺激一樣。

65我們有時候只看到我們想看見的。

66集中焦點在你想要的東西上面,實相就是集中焦點的結果,你想要『豐盛』『健康』就集中在豐盛、健康之中。

67醫學知識不代表健康,快樂與知識多寡無關。


 

(p262)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應該預期至少找到一些暗示前世存在的線索---我們或忽略或誤角的線索。我們有任何這種線索嗎?對於這些折磨人心千百年的問題,我們有幾個可能答案,卻似乎沒有一個答案真的合適,轉世理論能給什麼合乎邏輯的答案嗎?

有多少回你頭一次遇見某個人,就立刻感覺喜歡或不喜歡他?心理學家用幾種方式解釋這種反應。其一,我們現在的反應是基於過去的經驗,那經驗有一部分建立在潛意識與不合邏輯的偏愛或偏見上。

68人與人的緣份在第一眼。

 

舉例來說,在你的童年,有一位你喜歡的叔父可能抽一個特定牌子的雪茄,於是你現在可能預設就傾向於喜歡抽那種牌子雪茄的男人,卻一直都沒有發覺這個關聯。對於我們實際上形成好惡的方式,這是個簡化的版本。不過,可以進一步闡釋這件事,假設我們有時對各種不同的人有立即的好惡,是因為我們在某個前世曾認識他們,實際上也一樣合乎邏輯。我們也可能因為在前生可能對一個人格做錯什麼事,而想「補償」他,但是意識上我們並沒有覺察到涉及的那一世或那件事。

69奪人財產最好的方式是當他小孩。

70孝順歸孝順,你應該被父母或孩子虐待。

71有時過度補償不是好的,不能被過度虐待,那是沒有智慧,要回到平等、尊重、互惠,這是最佳對待父母與孩子的方式,用平衡的方式。

72什麼是善緣,你對我好,我對你好。

73當業障平衡了,所有的就是善緣。

74把過去有轉世恩怨的人,做善意的平衡,最後雙贏。

75母親節的陷阱,覺得母親很偉大、沒有自我。媽媽要追求自己的快樂,不只是為家庭、婚姻付出。

 

當我們把人格傾向以及那些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特質的興趣和怪癖,與轉世一同(p263)考慮時,那麼轉世也是一個有趣的理論。我們的一位朋友對俄國歷史、音樂、地理和文學非常著迷,他愛研究俄國生活的傾向並沒有明顯的理由。當然,可能是由於某些已經遺忘的童年事件。不過,也可能在某個前世我們的朋友住在俄國。

76不要輕忽性格、僻好,裡面有轉世的線索。

 

羅勃一直對研究老船有興趣。他的藏書有很多是在婚前蒐集的,有關十八世紀船舶的書藉充斥其間。再一次,這個興趣似乎並非建立在他的背景上。家族中沒有別人對船舶有任何了解,他兒時也不是住在可能勾起這種興趣的海濱或港口。可以解釋成,這是他在意識上已經遺忘的某事件造成的結果。也可解譯為,一個前世的興趣。舉例來說,賽斯聲稱,在羅勃最近的前生裡,他常常在英國和麻省的波士頓之間乘船旅行。

你自己也可能有類似的興趣和偏愛,卻無法解釋或找出明顯的理由。這些也許是一些線索,讓你對於一個可能前世的興趣或職業有一些概念。至少,你應該思索它們一下。

77因為轉世的存在,每一世都沒有白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古証元 的頭像
    古証元

    古証元的部落格

    古証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